有很多学生背谱靠的是手指运动的“惯性”,即反复弹奏一首曲目,等手指遛熟了,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一首曲子也就能背弹下来了。 但是,这样的背奏其实是不经大脑“吸收”的,是一种“惰性”的弹奏,它造成的后果就是弹奏过程中的记忆信号一旦发生故障,就将丧失音乐的整体性,即演奏过程中的“抛锚”现象。因此,科学地,正确地对待背奏对学习钢琴的人来讲至关重要。 背奏训练的具体要求与方法 严格、细致地读谱 读谱是学习一首乐曲的第一个阶段,良好的读谱习惯从始至终都起着重要作用。拿到一首新曲谱,首先要看清谱号、调号、拍号,然后是乐谱上的音乐术语,经常会被忽视的休止符、指法和一些具体的奏法和分句记号,这些都是需要准确记忆的内容。 比如指法问题,如果平时不重视谱中的提示,而是随意地、不固定地选择指法,一旦进入考场、登上舞台,在这些特定的环境中,由于平时的记忆不一致,记忆信号就可能出现问题,从而导致演奏失败。因此,严格,细致地读谱是科学、准确背谱的必要前提。 视觉、听觉、运动神经协调 首先,通过视觉记忆了乐谱中最直观的元素:谱号、调号、拍号、音符、休止符、指法、音乐术语等。这只是一种泛泛的记忆,接下来需要视觉和听觉的紧密配合,对乐曲中的动机、乐句、乐段、曲式结构、和声、织体、调性、调式等进行理性的分析,使记忆更加清晰,牢固。这一过程中还需运动神经的记忆配合。尤其是技术难关的克服,更多地依靠运动神经的反射,所以这三者缺一不可。 不同体裁作品的背奏方法 练习曲的背奏方法: 1、慢速练习过程中的记忆 在学习新谱的视奏阶段及之后的熟练弹奏阶段都不能脱离慢速练习。慢速练习放大了音与音之间的时值,即动作与动作之间的间隙,弹奏者有了更多的时间用来去倾听,大脑也有了充足的时间去记忆旋律的走向、和声的变化,运动神经通过“慢镜头”的播放,也会记忆更加深刻。 2、分手练习过程中的记忆 分手练习通常是我们学习一首新作品的必经之路,它能有效地集中精力,提高背奏的效率。比如在车尔尼的练习曲中,他的旋律往往以音型构成,伴奏和旋律由两手分别弹奏,具有较强的旋律性,富于变化。旋律的单手练习,可以使我们像记忆一首歌曲旋律一样,内心跟随手指去歌唱,这样可以轻松流畅地把旋律部分背奏下来。伴奏部分的单手练习,应根据伴奏音型的变化,和弦的性质等分门别类地去记忆。 奏鸣曲式乐章(或作品)的背奏法 1、呈示部: 包括相继陈述两个矛盾对比的主题(即主部与副部)它们之间通常有为调性和发展的转变而出现的连接部,副部之后通常还有为巩固副部和结束整个呈示部的小结束部。 根据呈示部的结构特点,可以把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当做两首不同性格的小片断来记忆。可以从动机、乐句、和声、织体、调性等方面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式的记忆,这样的背谱才是可靠稳定的记忆方式。 2、展开部:将主题材料作积极发展。 展开部中用以进行展开的主题(动机)的数量没有固定。规模小的展开部,可以只使用一种主题材料(动机),并且只作单一手法的展开。遇到这种情况时,记忆乐谱时只要抓住主要发展动机,即主要的几个小节加强加深记忆,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规模较大的展开部可以包括所有呈示部的主题材料(动机)在内,这种情况下可把展开部与呈示部在使用主题材料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进行理性的记忆。 3、再现部:将呈示部两主题做调性上的靠拢附合。 在再现部中,开始部分往往和呈示部完全相同,而随后会进入转调,这个转调的部分就是背谱中需要重点记忆的部分。背谱之前先要清楚转调之前与转调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尤其是调性的转变,两个不同调之间的关系等。这些理论性的问题清楚了,那记忆起来就会更加有条理,更加准确,效率也会提高。 4、引子和结尾 一般的情况下,收尾部是从呈示部的材料全部再现并以主和弦终止之后开始的,它常常在结构上,组织上相似于展开部。所使用的主题材料仍然可以来自呈示部各部分。这一些特点都要求与具体的作品相联系进行分析,理解性地去记忆。 复调作品的背奏方法 背奏复调作品时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分声部练习背谱。在复调作品中,一个声部并不完全停留在一只手上,有时是由双手来共同完成,有时一只手要弹奏几个不同声部的旋律线条。 因此在背谱之前首先要对各个声部、各个层次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然后分声部进行记忆。当学生能够分声部背奏时,可以尝试用手弹奏一个声部,同时嘴里唱着另一个声部,经过这样的练习,才能真正地条理清晰地、理智地背奏全曲。
中国作曲家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以本民族的音乐语言作为创作的母语,进行了中国风格音乐创作的研究和实践。创作出了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又具有鲜明时代风貌的钢琴作品。 这些作品在风格上与西方的传统和现代钢琴音乐都有很大的区别,在演奏方法上也应该有别于西方音乐。 尤其体现在调式、音阶、和声以及旋法等方面,用钢琴来演奏中国音乐作品,首先要关注作品的中国风格和韵味,必须意识到旋律的独特地位和不同的和声织体特点造就的特殊演奏技术。 只有掌握了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文化内涵、风格意蕴和特色技法等,才能够正确地诠释中国风格钢琴作品。 ▲跟着郎朗学钢琴——“中国曲子怎么弹” 01 聆听和声效果 钢琴演奏者应该运用敏锐的听觉能力去辨别和声音响,分辨和声与旋律的关系、和声的进行及其功能。中国的传统音乐多以五声性(宫、商、角、微、羽)调式为主,单声音乐思维处于支配地位,和声构成原则以二、四、五、六度等非三度叠置为特点。 “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大多把功能和声同民族风格旋律进行了有机结合,和声的色彩感强,声部层次多。聆听可以帮助演奏者调试好这些色彩,有时明亮些,有时暗淡些,或者在支声部里听出隐藏的和声色彩与声部层次,或者感受出多声部中的对比关系,以及和声的倾向性与力度感。” 特别要注意聆听多声部音乐中的旋律横线条,遇到每个声部的长音都要有延续性,不能把它同前后的旋律分割开,使旋律线条中断。还要注意辨别音色的区别,对于不同声部的出现,要有类似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的区别。 只有具备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才能用听觉感受带动演奏,处理好和声与旋律以及和声各声部的关系,调节好踏板的运用,指挥和检验手在钢琴上的弹奏。 02 注意横向线条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同欧洲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一样,首先要考虑的是充分体现钢琴这种多声乐器的表现性能。因此必须注意多声思维、纵横架构、立体效果。有旋律、有伴奏、有背景、有低音。 演奏时应既能突出旋律线条清晰、伴奏织体生动的主调音乐,又能表现多层面多线条交错演进,总体结合丰富融汇的复调音乐。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要注重多声部展示、立体化思维理念的培养和形成,克服单声部单线条变化繁衍的传统观念,调动有效的技术手段,清晰呈示多层次的横向线条与融合共处的音响效果。 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多声部音乐的特点突出,各声部在作品中担任的任务不同。富有民族特性的主旋律在音乐中占有主导地位,演奏时必须首先有感情、有起伏地将旋律表达好。 其次是根音的作用,很多作品的和声低音通常以平稳的旋律进行为主,有时是五声性调式音阶的上下行,有时是大小调音阶或半音阶的进行,偶尔也有幅度较大的跳进,但和声中的旋律线条是很明确的,甚至在内声部也穿插多条旋律线,因此要注意横的线条.不要演奏成音符的堆积。 03 灵活运用延音踏板 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大都没有做延音踏板标记,目的是不想限制演奏者的发挥。 由于这些音乐从整体看有五声性特点,更强的色彩性冲淡了功能性,因此,踏板的运用更加灵活,有时一段音乐存在多种可能的踏板处理,演奏者需要随时用耳倾听,以和声、节奏、色彩和风格为依据,通过踏板控制来调节音乐。 于大多数中国作品都具有复调性,声部层次较多,有时完全靠手来加强声部的旋律横向线条和歌唱性是很难做到的,必须求助于踏板,但要保持作品中复调的清晰度,踏板要用得极为细致、谨慎。
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孩子在弹黑键的时候,特别是黑白键交替的时候,容易出现折指的现象,这是因为黑白键交替的时候,白键和黑键的高度不一样所导致的,所以在刚开始学习黑键的时候就要养成习惯,把手指站好。 还有就是在演出和考级的时候,会有学生反映,由于紧张手流汗,在弹黑键的时候,手指滑落下来,弹错了些音。 所以今天就和大家简单聊聊钢琴的黑键: 关于钢琴黑键 黑键是钢琴键盘中黑色的琴键,用于弹奏变化音级。它的位置靠上,较短,较窄。在钢琴键盘的88个琴键中,共有36个黑键,每组12个琴键中有5个黑键。 白键上的弹奏就如同在平坦的路上行走,而加入黑键的钢琴弹奏,对于初学者而言就好比走在一条崎岖的路上,容易摔跤或踩空。这增加了许多弹琴的困难。 其实,黑键和白键的弹奏方法基本上都是相同的。而有的人在弹奏有黑键的乐曲时,就会觉得特别困难,手在琴键上前后颠簸、抖动,声音也不均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在练习有黑键的乐曲时要注意什么呢? 钢琴黑键加入弹奏后,总会觉得变的困难 1、由于黑键比较短窄,而且比白键高,在弹奏时容易滑落,在触键方面也与白键有些不同,弹奏过程中黑键较难碰到。 2、黑键比白键高出一些,初学者在弹奏中很容易没做好抬指准备,影响后续的正确用指,导致误碰或误弹。 3、对于初学者来说,弹奏黑键容易出现凹手腕的情况。 练习黑键弹奏小窍门 1、多次练习,克服黑键弹奏障碍,从触觉视觉等多个方面熟悉习惯黑键。 2、注意黑白键的不同高度,弹奏时要特别注意提前做好抬指准备。 3、熟悉弹奏乐曲,预见黑键的位置。如在黑键之前是白键,在弹白键时就不要太靠外边沿,应适当靠近黑键一边,以缩短与黑键的距离,防止手位猛然地前后移动。 4、同时在课前的手指落臂练习时,黑键也可以作落臂练习。
管风琴是一种气鸣式键盘乐器,欧洲历史上很早就有的大型键盘乐器,距今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是键盘家族中的元老级乐器。管风琴属于风琴的一种,和一般的脚踏风琴不同的是,管风琴并不通过脚踏鼓风装置吹动簧片使簧片振动来发音,而是靠铜制或是木制的音管来发音的。演奏时音量宏大,音色优美,气势恢宏,庄重典雅,并且能模仿管弦乐器的效果,演奏丰富的和声。 罗曼·罗兰写克里斯朵夫第一次听到管风琴的声音,“一个寒噤从头到脚,像是受了一次洗礼。”莫扎特曾称赞管风琴:“在我的眼睛和耳朵里...它是乐器之王”。 01 管风琴的体积有多大呢? 举个小例子对比:吉他和尤克里里,可以随手放在椅子上;钢琴需要一小个房间来放置,而管风琴则通常需要依托宏大建筑而存在,如音乐厅或者教堂。 02 管风琴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水压式管风琴 有学者认为管风琴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牧羊人吹奏的乐器双笛(Double Flute)和排笛(Panflute),它们的音色与后来的管风琴相似。 根据记载,历史上最早的管风琴是“水压式管风琴”,发明者是亚历山大的机械师克忒西比欧斯。他用水力风箱产生气体,把产生的气体密闭在储气箱中,并在储气箱上由大到小依次放置了一排管子,然后让气体通过活塞进入管子发出声音。这种乐器在罗马帝国非常流行,多用于节日庆典,比赛:当在贵族家中使用时,他们用奴隶来泵气。还有一种特殊用途就是,带上战场,扰乱敌人军心。 风箱式管风琴 水压式管风琴的气压受水量变化影响大,不易控制,后来人们不断改进并发展出了风箱式管风琴。这类管风琴最早出现在公元2世纪左右,后与水压式管风琴并存,直到公元4世纪,风箱式才取代了水箱式。 巴洛克时期是管风琴制造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管风琴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音色也更加统一,在保持了原有辉煌洪亮声音的基础上,减少了音色的尖锐感,变得柔和了许多。它们不仅可以演奏声声部众多的复调音乐,也可以演奏单一声部。 大型管风琴独奏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托卡塔和D小调赋格》 在浪漫主义时期,电气式装置被加入到管风琴构造中。人们用电气式装置来带动琴键工作,音栓、乐器性能等方面的完善也被重视。在这个时期,科尔制造了第一架标志性管风琴,名为交响管风琴。交响管风琴声音更加温暖,并能模拟各种乐器的声音。此外,交响管风琴还装了音量踏板,演奏者既可以演奏出辉煌的音响,也可以演奏出细腻温柔的音色。管风琴的交响化吸引了李斯特、门德尔松、舒曼等著名作曲家,他们创作了大量华丽的、交响性的管风琴曲。 电子管风琴(双排管风琴) 20世纪后,管风琴进入了电力控制风箱的时代,开始采用电动鼓风机送风,出现了电子管风琴(也称双排键电子琴)。电子管风琴在外形和结构上与普通的管风琴并无差别,通过调节其音栓可以模拟出各种不同的音色,因此有“一人乐队”的美誉。 管风琴演奏威尔第《凯旋进行曲》 03 目前管风琴有几种形式? 教堂管风琴 便携式管风琴 固定式管风琴 管风琴有教堂管风琴、便携式管风琴和固定式管风琴三种形式。 中世纪,管风琴开始慢慢进入教堂。教堂里多使用中、大型管风琴,因为这两者能够更好地营造教堂庄重严肃的氛围。而在家庭、街头演奏的则更多是形制较小、可以夹在胳膊底下随身携带的管风琴。随后还出现了形制稍大,能够放在桌子上的固定式管风琴,通常用于小型教堂或贵族中。
北京天坛回音壁、山西普救寺、河南宝轮寺塔、四川大佛寺“石琴”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回音建筑。这四大回音古建筑不仅在中国古建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具有极高的地位。 一、天坛回音壁 天坛回音壁位于北京天坛公园内。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 回音壁有回音效果的原因是皇穹宇围墙的建造暗合了声学的传音原理。围墙由磨砖对缝砌成,光滑平整,弧度过度柔和,有利于声波的规则折射。加之围墙上端覆盖着琉璃瓦使声波不致于散漫地消失,更造成了回音壁的回音效果。 二、山西普救寺塔 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普救寺与爱情沾边,是因为这是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发生地,人们俗称它为“莺莺塔”。此塔所以从此成为中国唯一谈情说爱的寺庙。 普救寺莺莺塔高40米,是一座内方外方空筒密檐式的十三层四面锥型砖塔,迄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此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其特殊的结构,精湛的工艺,具有奇特的回音效应——“普救蟾声”著称于世。被誉为我国古园林中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蟾声”,给莺莺塔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传说终归是传说,其实,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蟾声”引起了我国声学界人士极大兴趣,经过科学考察和测试,“普救蟾声”这一千古之谜已被揭开。这是由于各层塔檐反射造成,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到这里,都要俯首击石,聆听蛙鸣。 三、河南宝轮寺塔 宝轮寺塔位于河南三门峡市(即古代陕州城)区西端的黄河边上,在古陕州风景区内。宝轮寺塔始建于唐朝,是唐僧道秀所建,因其位于宝轮寺里而得名,后毁于战火。现存的宝轮寺塔是金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的,距今也已有842年的历史。 河南宝轮寺塔,它是四大回音建筑中历史最悠久的。353年,比山西的莺莺塔早387年,比四川的石琴早250年。塔呈四方锥形,共分13层,高约26.5米。设有梯道可通塔顶。每层四角,装有铎铃,轻风吹过,叮咚作响,犹如美妙的音乐。该塔外形作唐塔,内部结构承袭宋塔的建塔方法,融合了唐宋密檐式塔和楼阁式塔的艺术特点和结构方法,是比较特殊的塔形。 据民间传说,塔内原有一对金蛤蟆,所以声音洪亮。后来,喇嘛僧将雄金蛤蟆盗走,只剩下了一个雌蛤蟆,响声不如从前洪亮了。去过的人说冲着塔壁讲话可以听到类似蛤蟆叫声的回音,所以该塔又有“蛤蟆塔”之称。 四、重庆大佛寺内“石琴” 石琴位于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右侧的一条上山石道中,有36级石梯,似一把巨大的石琴,每个阶梯犹如一根琴弦,从下半部的主洞口自下而上的第四级石阶,直到第十九级石阶,凡步履所触,会发出悠扬婉转,音色颇似古琴的声音。其中以两侧岩壁最高处的七级石阶发声最响。古人称为“七步弹琴”,并题“石磴琴声”四个大字于主洞石壁之上。其机理是脚踏石阶产生强迫振动,在空气中形成声波。 明代朱孔扬有诗赞之:“琴到无弦,听者自稀,上古遗音,造化玄机。”建造者独运匠心,因材施技,巧妙地利用涪江边的石壁,在石蹬顶部,开凿了一条长25米,宽3.2米的巨大石洞。并在壁顶两侧各植一株古榕覆盖。榕树枝叶茂密、交错,盘旋虬曲。石洞和榕树就像古琴的共鸣箱一样,大大的增强了回音效果。同时,匠人又有意将每级石蹬的高度凿成25—35厘米厚薄不等,迫使有人上下石梯时不得不轻一脚重一脚,回音也就富于高低变化了,形成了“石蹬横琴本无弦,高山流水不躞边;琴声一动熏风起,解阜如闻弦上弹”的奇妙胜景。